我心中的越南
王枫

越南在我心中是美好的、亲切的,然而又是遥远的。我对越南的记忆可以追溯到43年前我生活在那里的童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的变迁和各种因素的左右,我对越南的认知渐淡渐远,仅能从媒体的报道和偶尔越南友人的到访中,了解到对我来说远远不够的点滴。多年来,我只有精心地保存着我和胡志明主席的合影,偶尔取出来,与家人重温那美好的一刻。在中越两国走上改革与革新道路的今天,相互间曾经水乳交融的友情和无私的援助被重新提起时,那似乎尘封已久的美好与亲切,又悄然来到了我的身边。

中国和越南刚开放双边旅游,就听说越南驻中国大使裴鸿福先生向我所在的北京市越老柬归侨联谊会会长张德维表示,欢迎我会的越南归侨们重返第二故乡观光游览。随后不久,在参加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期间,胡志明市旅游局长张玉水女士和堤岸旅游公司副总经理江集生先生与我会部分领导见面了。他们得知我在河内时曾向胡志明主席献过花,又是在胡志明主席访问中国时与他同乘一架飞机回北京的,便立即邀请我参加2000年12月上旬在胡志明市举办的越南国际旅游文化节,并请我为胡志明市旅游杂志特刊《胡志明市--为旅游而相聚的地方》撰写回忆文章。因为时间紧迫,越南驻中国大使馆一等秘书韦文福先生,还特地批准为我当场办好了签证。这突然降临的幸福使我意识到:中越友谊的春天又来到了,越南的大门已经友好地向中国人民敞开了。

美丽而富有朝气的胡志明市

当我们乘坐的越航班机飞临胡志明市上空时,已是傍晚6点多钟。从舷窗向下望去,眼前恍若珍珠的海洋熠熠闪光、无边无际。在五颜六色的灯火交相辉映中,我发现“珍珠海”中流动着条条“珍珠河”,那无疑是来往于纵横交错的市区马路上的车流。如此壮美的夜景,让我想起北京朋友们的赞誉:胡志明市--东南亚的小巴黎。初次见面,果真名不虚传!

从机场出来,我们乘上大巴车汇入了“珍珠河”,发现“河”中行驶的90%是摩托车。我们被摩托车包围着、簇拥着缓缓前行。紧临车帮的几辆摩托车上有小伙子载着女朋友的,有丈夫载着妻子、妻子抱着孩子的,还有年轻人载着父辈人的, 亮丽的衣裙在暖风中抖动着,满足而惬意的神色洋溢在脸上……我们被这里特有的喜庆气氛感染了,赶紧掏出相机拍照,几个同来的年轻人还大有跳入“河”中跃跃欲试的劲头儿。我从华语导游的介绍中得知:随着越南革新步伐的加快,富裕起来的600多万胡志明市市民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买了摩托车,上下班与休闲均有了好帮手。这会儿,正是晚饭后出来兜风纳凉的时候。

第二天一早,我们来到胡志明市南部的海滨消夏胜地--头顿,参观了皇帝的行宫和越南著名的佛教寺院“涅盘精舍”,还享受了在北方隆冬季节所奢望的温暖的海水浴。这里没有泰国帕堤雅海滨的喧嚣和拥挤,也没有让人猎奇而趋之若骛或避之惟恐不及的人妖,却同样有着绵长而平缓的白沙滩,有着不断被海浪推向岸边的色彩斑斓的贝壳,还有成千上万只绿豆般大小的螃蟹忙碌在沙滩上,钻爬出那偌大的“跳棋盘”,都以其纯净和天然陪伴着游累了的人们;一应俱全的海水浴场服务设施,沿街丰富的旅游品专柜,星罗棋布的宾馆、咖啡店以及宽阔、平坦、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又把方便与周到呈现在游客面前。

从越南《西贡解放日报》华文版上我们了解到:政府投入巨资为头顿填海修路,并组织当地人民战胜了台风、海潮的侵袭和依山傍海带来的不便,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头顿的交通和面貌有了根本性的改观。华语导游告诉我们:越南有3200公里长的海岸线,沿海自北向南有许多象头顿海滩这样美丽的滩涂。在越南革新开放的政策指引下,各地政府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人民生活、吸引国内外投资、开发旅游融为一体,使众多沿海地区成为设施齐备的新兴旅游城市,为越南经济的发展与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

年轻的胡志明市原名“西贡”,仅有300年的历史,却饱经了殖民统治和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从旅游“节目单”上,我注意到“统一会场”、“战争博物馆”、“古芝地道”等字样;在旅途中,我也注意到路边、林间、山坡上耸立的英雄纪念碑,还有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英雄雕像,以及用英雄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它们昭示着:这里曾经历的严酷战争和骨肉离散的创痛,将永远被人们铭记;也曾有过多少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舍弃了青春与生命的热血男儿,将永远被生活在幸福之中的后辈们敬仰和缅怀。越南人民秉承着先辈宝贵的民族精神,抚平了战争的创伤,建设起崭新的家园。于是这里就有了拔地而起的楼群,笔直宽广的大道,繁忙有序的集装箱码头,物品充足的街市,便捷的水、陆、空运输体系,大面积的经济开发区和注入了现代意识的独特而传统的民族文化。所有这些,都让人目不暇接、耳目一新。

多姿多彩的旅程 感人肺腑的盛情

应邀参加越南跨越新千年国际旅游文化节的客人,是来自欧、美、亚、澳四大洲18个国家的85位代表,其中绝大多数是旅游界和新闻媒体人士。联手举办这次活动的越南航空公司和胡志明市旅游局领导,向来宾阐述了越南希望通过发展旅游业与国际社会进行广泛交往的迫切愿望,并为大家安排了多条旅游路线,从胡志明市向越南各地的名胜古迹和众多著名的海滨城市进发。

越南旅游的龙头--胡志明市,充满了新兴旅游城市的魅力。加入“历史传统旅游”的行列,人们可以在参观各类博物馆中,从逛古街、寺庙和探寻战争遗迹的奥秘中,深切地了解它的历史沧桑。投身“生态旅游”,人们可以从红树林、草禽园、猴子岛、鳄鱼潭、钓鱼湖寻找到独特的野趣;畅游在西贡河及湄公河上,观赏美丽的花园别墅和一望无际的稻田,品尝别有风味的越南餐饮文化及色鲜味美的热带水果,会有融入大自然而流连忘返的感觉。参与“民俗旅游”,能欣赏到柔美动听的民族歌舞和清雅悠扬的民族音乐,观看到古传婚礼表演和祈福求安仪式以及舞龙耍狮的绝技,体验到越南作为54个民族的大家庭所具有的精彩绝伦的民间文化特色;源自世界多国文化精华的各类建筑,也将它们绮丽各异的风格浓缩在胡志明市,带给游客们无尽的遐思。

胡志明市还担负着旅游中心枢纽的重任,据大会介绍:它不仅可以将旅客送往国内各个旅游目的地,还与周边国家开通了旅游业务合作。我曾试着问过堤岸旅游公司旅游部经理李德荣先生:“我们从这里出发去柬埔寨、老挝、泰国三地旅游8天,贵社能否带队前往?费用大约多少?”他稍加计算后,给了我满意的答复。

我们中国大陆和台湾的部分代表,与来自日本、韩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的代表,从胡志明市出发,同赴越南中部的顺化与岘港,参观了末代皇帝的京城、陵寝和占婆族优美、辉煌的古文化,亲身感受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会安古城历史文化遗迹给人们带来的精神熏陶。

会安市位于岘港以南,古代曾是越南对外通商的口岸。资料显示:几个世纪前,许多中国人和日本人到越南后居住在会安。因此,这里的建筑普遍具有中、日民族传统特色,这里的文化也在多国文化的融汇中得以升华。据说会安的吟诗习俗已沿袭了上千年,有固定的调式,由创作者填词,每周一次在此聚会交流。我们驻足在吟诗社门前,被悠悠的美妙吟唱陶醉了。与我同来的北京市越柬老归侨联谊会副会长王友侠,即兴用越南语为在场的诗友们吟唱了一首胡志明主席于六十年代发表的新春祝辞,博得了全场长时间的喝彩。吟诗社的负责人高兴地赠送给王友侠先生一本珍贵的填词作品集。作为答谢,我们合唱了一曲《越南--中国》,没想到诗友们也拍着手与我们一同唱了起来。中、越两国语言交汇在同一支曲调中,歌声、掌声、笑声,把逛古街的欧美游客们也吸引来了。

徜徉在夜幕降临的会安古街,我仿佛来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最吸引我目光的是街边店铺内外形态、色彩各异的灯笼。这里制做的灯笼构思奇巧、做工精美、色彩艳丽、携带自如,游客们争相询问着价格,挑选着、购买着,乐此不疲;不少游客纷纷站在吊着的、挂着的、架着的、摆着的灯笼阵前边拍照。听华语导游介绍,革新的政策使这里的灯笼照亮了古城的致富路,灯笼在随着游客走向世界各地时,也为会安带来了可观的外汇收入。

《西贡解放日报》2000年12月10日头版头条报道,越南政府总理潘文凯强调:“外国投资者的成功,也就是我们的成功。”这句话既表达了越南政府坚持革新的勇气和魄力,又从一个侧面总结了越南革新所走过的历程。据胡志明市旅游局招待会上提供的材料显示,越南有许多外国投资兴建的宾馆、酒店,仅日本一家公司在这里开办的宾馆就达5家之多。在越南旅游8天,我一共住过6家宾馆,其中绝大多数是外国人投资开办的。宾馆多建在离海岸和名胜古迹不远处,管理科学、服务周到、设施先进、饮食丰富,加上越南优美的天然环境,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以超值的享受和温馨的回味。宾馆的工作人员全部是越南人,他们训练有素,绝大多数还能程度不同地用英语、华语跟客人沟通,使人感到亲切和方便,犹如到家一样自在。

当各国旅行社的老总们赞赏越南的宾馆服务和餐饮质量时,我却在感受着来自民间的友好与真诚。在湄公河中乘游艇溯流而上,我们被司机友善地让到驾驶台前轮流亲自掌舵,体验着现代艄公的自得其乐;在西贡河畔的清多公园里我扭伤了脚,钻心的疼痛使我几乎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堤岸旅游公司的华人朋友李德荣轻轻托起我的脚,将自制的冰袋敷在上边,并迅速送我去治疗,不仅为我减轻了疼痛,阻止了肿胀,还使我顺利地跟上了旅游团队;雨天里,岘港市胡志明主席纪念馆的讲解员阮氏雪幸虽然只接待了我一个参观者,仍旧一丝不苟地为我讲解、帮我拍照。为了赶上按时到大门口接我的出租车,她将外衣脱下为我遮雨时,我才发现她已怀有5个月的身孕;奥斯卡宾馆的服务员看我很早起身等团队来接,特意为我点亮大厅里的圣诞树,并示意我站在树前帮我照像;得知我喜欢越南的《Nho ve Ha Noi》歌曲磁带,苦于不知去哪里买,会安旅游管理部门的越南朋友将自己正在欣赏的这盘磁带送给了我……还有许许多多让我欣喜、落泪、歉疚、感动的事,将越南人民淳朴的心灵和建设美好家园的可贵意志,深深地印入了我的心底。

美丽的ao dai飞回来了!

ao dai是越南妇女爱穿的长衫,它贴身、长袖、紧裹胸背,从腰部分为前后两片垂到膝下,配一条直达脚面的宽腿裤,清风拂过,尤显飘逸、洒脱。小时候在河内市,我最爱看街上的ao dai。大概因为六岁的我没有越南姑娘姣好的身材,被我缠得没办法的华侨阿姨,终于给我做了一条雪白的宽腿背带裤,还在背带上用缝纫机踏上了波浪似的飞边。我当年就是穿着这条孩子心中的ao dai ,去向越南人民的伟大领袖胡志明主席献花的。

赴越之前,我答应了一位非常喜爱服装的朋友,为她带回一套乳白色的ao dai 。内行人士告知:ao dai不能买,只有定做才合适。然而安排紧凑的旅游活动,容不得我有一点时间沿途寻找裁缝店。于是,ao dai变成了美丽的梦神,天天陪伴着我。直到从岘港返回胡志明市之前,我终于抓住机会,在宾馆对面的裁缝店挑选了料子、量好了尺寸、交足了订金,最主要的是店主告知2个半小时即可做好,能赶在我赴机场前交货。

我如释重负般回到宾馆时,却被通知提前3个小时起飞。“ao dai带不走了!”我大失所望,急得有些不知所措。定做ao dai时为我当过翻译的越南小伙子,自告奋勇要驾驶摩托车为我取送ao dai到机场,他用不太熟练的华语安慰我:“你先到机场办手续,我保证6点前送到。我登上过长城,当过中国的‘好汉’。”他还将自己的中文名字“梅登孝”写在一张名片上递给我。事已至此,我将取货凭据交给了他。

然而,在机场等到6点钟他却没有到,越南导游向我要来他的名片看了看,和机场的工作人员嘀咕了几句之后,对我说:“你被骗了!中文名与越文名根本对不上,你怎么能相信他?别等了。”同来的中国人也说我不该相信不认识的人。我却想着美丽的ao dai可能已在半路上,不情愿接受人们告诉我的现实。飞机6:20就要起飞了,面对周围游客的种种猜测,我说了句“算我送给越南朋友了”,转身走进检票口 。

在胡志明市机场取行李时,市旅游局官员吕国庆先生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王小姐,你的ao dai已送到岘港机场,今晚10点运抵这里。”我惊呆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随后心中一阵狂喜。周围的朋友们也都感到惊奇,并为我庆幸!一件小小的ao dai竟如此神奇地飞回了我的身边,这里包含了多么真诚的努力和让人钦佩的信誉啊!我由衷地感谢越南朋友梅登孝,也由衷地敬佩越南航空公司和胡志明市旅游局,他们密切而高效的合作,不仅为我,也为在场的国际友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越南华人---革新的生力军

在韦文福先生送给我的《越南欢迎你》这本书里我注意到:越南总人口有7800万,其中华族人口在100万以上。书中介绍:无论在历次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中,还是在如今的革新开放中,越南各族人民紧密团结、互助友爱,为祖国赢来了辉煌的今天。

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华侨的后代,我更留意于生活在海外的华人群体。在胡志明市的机场、餐馆、出租车、宾馆、街市的各行各业中,总有人在我不经意的时候用熟练的华语向我问候,热情地帮我解决碰到的难题。而在我感激地询问对方的名字时,旁边的伙伴会带着羡慕的眼神抢着说:“他是华人。”听说,越南华人大部分集中在南方这片经济发达的土地上,越南革新开放的春风使许多华人纷纷从海外迁来这里,在投资、引资、注入心力为这片美丽的国土效力的同时,也播种着几代人的希望。

最早到机场迎接我们的,是胡志明市十一郡范文二学校校长和启秀中小学华文中心的老师们。捧着他们献上的鲜花,我想起了我在河内广东会馆小学的老师和同学们,感到十分亲切。华文教育,是各国华人传承中华文化的必要手段;中国发展经济、敞开国门的今天,各国的华文教育,在被看作沟通所在国与中国之间的重要工具时,突显了它的优势。据介绍,这所学校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为越南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建设者和中文人才。在胡志明市,类似的中文学校还有不少。

接待我们的堤岸旅游公司副总经理江集生先生,是个和蔼、聪敏的华人,他亲自组织我们游园、请我品尝正宗的越南饭--“pho”,带我拜会我向往已久的《西贡解放日报》社,把紧张、繁忙的日程安排得妥妥贴贴。车在大街上行进,他会指着路边闪过的一个个摩托车商店和坐落在不同街区的酒店,告诉我们那都是他们管辖的范围;忙里偷闲,他还应我们的要求带大家参观了胡志明市最大的小家电超级市场。来自世界各地的家用电器荟萃其中,使我们了解到越南对外开放的程度之大、步伐之快。

我们的华语导游农桂海,是个肤色微黑、眼睛明亮的小伙子。我们刚下飞机汇入“珍珠河”,就从他的自我介绍中得知他的祖上来自中国。比双亲幸福的是,他大学毕业,懂英语和汉语,又赶上了越南革新开放的好时机,因此他自信能大大地发挥潜能,以回报国家和时代给予他的馈赠。一路上他向我们介绍越南南部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经济发展、历史遗迹,并带我们浏览市容、逛商店,详细地讲解他所熟知的一切。逐渐熟悉了,他就与我们合唱越南抗战歌曲,讲他祖上来越南的故事,使我们忘却了旅途的疲劳,增进了对胡志明市的了解。

也许是同行的缘故,我更关注《西贡解放日报》。它是越南共产党胡志明市党部和人民的言论机关。报社坐落在胡志明市第五郡,从总编辑到记者、工作人员几乎都是华人。报纸对开8版,采用中文繁体字印刷,信息量虽然赶不上新、马、泰、菲等国的华文报,但它能简明扼要地展示越南革新的方针、政策、法律,告诉读者最新、最重要的国内外动态,在引导华人群体配合越南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舆论作用,极具发展的活力与潜能。在往返中越的国际航班上,在越南各地的宾馆饭店里,我都能从这份读来容易而亲切的报纸上,得到我要寻找的信息和启示。12月12日是我们结束游览返回中国的日子,我又从越航小姐手中接过了当天的《西贡解放日报》,头版一个醒目的标题抓住了我:《旅游业为我国迈进新千年尖端经济部门》。文章指出:越南旅游部门在2000年共接待了200万国际旅客和1100万国内旅客,远较十年前的接待人数翻了十倍,不仅为国家创收10亿美圆外汇,还作为龙头,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扩大了国际间交流,发展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文章告诉人们:越南为在21世纪实现旅游大国的目标,将深入开掘丰富的旅游资源,创立更多的特色旅游。看着这样的报道,我为能亲身参与到越南革新洪流中的华文报业同行感到自豪,为得益于革新政策的越南华人群体感到庆幸和鼓舞。我衷心祝愿他们为越南的繁荣、富强再接再厉,为中越友谊的日久天长添砖加瓦。

在越南旅游的8天里,我仿佛又回到了胡伯伯宽广的胸怀,感受到他那博大的关爱和温暖,也留下了更加深切的思念。越南人民在这片承受过美帝国主义700万吨炸弹的国土上,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如此灿烂辉煌的成果!我相信胡志明主席在天之灵若有知,一定会无限欣慰的!我希望能再次到越南,去河内拜望胡志明主席陵园,去用我所学的知识和本领为中越两国的友好交往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2000年

[ 关闭窗口 ]